范文参考网 网站首页 讲话发言 查看内容

在端午节文化活动上的致辞

2025-5-6 20:49| 范文参考网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五月榴花照眼明,又逢粽香飘万家。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谨代表XX,向全体同志和市民朋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付出辛勤努力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溯千年文脉,感悟端午文化的精神根脉
  端午节,古称“端阳”“重午”,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它起源于上古先民对自然时序的敬畏,融合了夏至祭神、龙图腾崇拜等多元文化元素,最终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中升华为爱国精神的象征。从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到家家户户的粽香艾草,从“彩缕碧筠粽”的精致工艺,到“艾符蒲酒话升平”的民俗风情,端午节不仅是时间的坐标,更是文化的年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端午节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生态智慧与共同体意识,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体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彰显着中华文明“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龙舟竞渡的团结协作,诠释着“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门悬艾草、饮雄黄酒的习俗,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这些文化基因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二、担时代使命,把握文化传承的历史主动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复兴全局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传承弘扬端午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在“两个结合”中激活文化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根本路径。从“民惟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天下为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相融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我们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挖掘端午文化中“爱国、团结、奋斗”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
  (二)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文化“两创”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激发活力。近年来,各地通过“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解锁文旅新体验,如江苏盐城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的机器人演员与梨园名家同台献艺,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参与龙舟竞渡,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我们要借鉴这些经验,推动端午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开发AR龙舟竞渡、VR屈原祠探秘等沉浸式项目,让年轻人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
  (三)在文明互鉴中增强文化影响力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正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波兰华侨华人举办端午文化节,让当地民众体验包粽子、赛龙舟;华美食品集团推出“龙粽华韵”非遗礼盒,将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与道滘粽文化推向国际市场。我们要以端午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聚奋斗合力,书写文化强国的时代华章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加深厚,文化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传承弘扬端午文化中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一)深化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多民族共度端午,到东莞万江龙舟文化村的多元融合,端午习俗跨越地域与民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我们要以端午文化活动为契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多元一体”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培育时代新人,激发文化传承的青春动能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中宣部部署2025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强调“推动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培育节日文明新风”。我们要创新青年参与方式,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端午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三)服务中心大局,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宝鸡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可借鉴“一城一味”策略,将端午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科技”的产业链。我们要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让文化遗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四、乘势而上,共赴文化新征程
  同志们!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更是现代文明的建设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端午文化为纽带,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任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端午安康、阖家幸福!祝本次文化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来自:范文参考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 fanwencankao.com 手机版 范文参考网 ( ICP备2024047168号 )

Email:fanwencankao@163.com

返回顶部